明朝大将蓝玉是朱重八手下的一名战将,战斗值在整个大明都排在前边,可惜蓝玉战力值虽高,脑力值却太低。
蓝玉奉朱重八的令扫平北方,蓝玉率军一路北上,那是一马平川,无往而不胜,很快便把敌人的老窝给攻了下来。
这时候就看出蓝玉的脑力值不够了。他竟然敢把敌酋的媳妇纳入了自己的名下。他身边的谋士劝阻,说此事越制,可能会让朱重八起疑心。
蓝玉对谋士说,自己帮着朱重八立下如此战功,得一个夫人有何不可?蓝玉没有听谋士的劝说,占了敌酋的夫人。
此事传到朱重八那里,果真令朱重八起了疑心。他开始担心蓝玉有谋反之意。敌酋的夫人岂是一个武将所能占有?
那应该是他朱重八的战力品,这才符合对等原则。你蓝玉可以去与敌方武将的夫人谈恋爱,但敌酋的夫人,那也是妃子。
蓝玉率得胜之师凯旋归来,朱重八以“莫须有”之名,诛蓝玉九族。
如果蓝玉读过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知道“功成而弗居”的道理,学会“韬光养晦”,夹着尾巴做人,就不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。
为什么功成却不能居呢?容我慢慢说来。
功成而弗居出现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二章。原文如下: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意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老子写《道德经》的笔法就是先举几个简单又能让人理解的实际例子,然后从中发现规则,引出他所要表达的思想。
在本章中也是同样如此的写法。
老子先用”美与丑“”善与恶“作出对比,使读者产生联想,为引出他的观点作好铺垫。
什么是美?什么又是丑?这是没有标准的,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。你认为的美,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丑的。
不好理解的是善与恶。为什么有了善就肯定会有恶出现呢?
有一位善良的人,一天去山里边玩。看到有一只狐狸正在捕捉一只野兔。他的善心大发,便拿起石头,扔向狐狸,将狐狸赶走,救下了野兔。
善良的人自以为救下野兔是行善。
他继续往山里走,晚上露宿在一个破败的寺院里。夜里,他听到不远处有声音。起身去看,发现是几只小狐狸正围在一只狐狸身边。那只狐狸的脚上有血迹。
善良的人发现那只受伤的狐狸正是被他用石头赶走的那只。
当夜,这个善良的人陷入了深思。狐狸捕食,是来养育它的后代,他把狐狸打伤了,狐狸不能捕食,几只幼小的狐狸就有可能饿死。
他驱狐救兔的行为是善还是恶呢?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老子接着引申出他的一个观点,即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,相依靠而生成。没有前哪来的后?没有难怎能知道易?没有上哪个算是下?
老子指出这个“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和补充”的观点的用意又是什么呢?是为了引出“功成而弗居”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老子所讲的“圣人”,与孔子所讲的“圣人”是截然相反的。老子讲的“圣人”是指的充满智慧的人,孔子讲的“圣人”就是圣人,是指坐在主座的那个人。
老子讲的圣人是智慧的,是明智的,是与规则相顺应,是高于坐在主位的。
为什么老子讲的“圣人”要高于坐在主位上的人呢?因为老子所写的《道德经》就是给他看的,是给他出主意的。
明白这一点,便能知道本章的重点就是这个“功成而弗居”。
为了让坐在对面的人更加深刻的理解“功成而弗居”,老子拿出了杀手锏,他说“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,用不言的方法教化众生。”
圣人都如此低调了。你不也应该低调一些吗?
那怎么样才算低调呢?对面的人问道。
老子见此人终于问了他所希望的问题。便给出了答案。即“功成而弗居。”
对面的那人一时不解,心想,我功成的目的不就是要居吗?不居的话,我打下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
老子狡黠的嘿嘿一笑,轻声解释道:“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”你只有装出来功成而不自居的样子,才能坐得稳当,功绩长存,万事不改其姓矣。
为什么居功自傲的人不长久?功成而弗居的却能“是以不去”呢?
这就能看出老子对于人性的理解之深刻。
做事给别人留条路,为人不能太固执。
学会表演才能长远。